走进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中越南溪河公路大桥上车流不断……河口县内,一派繁忙景象。
在这里,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的师生们用半年的时间,实地考察、调研采风,将河口文化融入创作,通过艺术创作溯源河口县的历史文化、民族传统,以服务当地乡村振兴和云南师范大学附属河口国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为核心,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并于近期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文溪美术馆开展“艺溯河口”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2025届毕业设计展。
毕业设计作品展示(6月12日摄)。
此次毕业设计展涵盖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三个专业,汇集了133位本科毕业生的79组设计作品,是艺术学院“产学研用”教学模式的生动实践。
教育守望 用设计点亮边疆孩子未来
环境设计专业师生们结合边境生态与人文特色,为河口县整体规划、国门小学建设等提供设计方案,以设计赋能教育发展。
马思语的作品《口岸来信——数智赋能云南师范大学附属河口国门小学环境复合化更新设计》,立足于国门小学的实际需求,巧妙改造闲置空间,将地域文化与数字技术结合,打造兼具实用性和文化特色的学校环境。马思语将学校现有多校区空间利用率不足、视觉形象缺乏统一性等问题和校方的需求系统结合起来,一项一项整理成详细表格,逐一分析解决方案。
毕业设计作品展示(6月12日摄)。
沿着展板继续向前走,会看到河口小学教学楼的精美模型,这是杨金花团队的设计。针对河口炎热的气候,她和团队创新设计出“会呼吸的教学楼”,同时将瑶族特色样式与教学楼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美育浸润心灵。
毕业设计作品展示(6月12日摄)。
马月茹的设计《洞鉴古今——空间叙事理论下的河口战地文化驿站空间展示设计》融合滇越铁路、民族文化及边防发展等元素,以5个主题展厅串联历史脉络,打造兼具教育与互动功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视觉设计 激活河口文化新表达
节庆民俗、农特产品与跨境商贸特色……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师生们取样河口文化,通过视觉系统、品牌包装等方式,用年轻化语言实现河口文化创新表达。
在河口实地调研时,肖杨和杜云霄走进了河口观景咖啡店,在咖啡馆的阳台上,他们看见滇越铁路上驶过的火车,他们被这种氛围所启发,由此确立了HOKO喝口咖啡品牌“复古基调+现代元素”的设计方向,设计出完整的咖啡品牌体系。他们将河口地域特色与咖啡文化结合起来,从logo设计到多款包装,展现出独特的视觉创意。
毕业设计作品展示(6月12日摄)。
“瑶族文化是河口的特色,我想尽自己的一份力,让河口文化更广泛地传播出去。”《瑶锦织梦——创新农特产品品牌设计》的作者邹蜜说道。在瑶山乡实地考察之后,她立足于河口的村落文化,以蓝靛瑶族服饰纹样为对象,打造系列文化织品。
毕业设计作品展示(6月12日摄)。
艺术展柔和的射灯下,陶轩宇以百香果为原型设计的IP人物栩栩如生,灵动有趣。河口县独特的气候非常适合热带水果种植,尤其是发展黄金百香果产业。“我希望我的设计能够帮助当地的百香果产业发展,实实在在提升河口的经济收益,让百香果销路更多更广,卖得更好。”陶轩宇说。
毕业设计作品展示(6月12日摄)。
产品设计 推动文化的深度融合
产品设计专业的师生们以创新思维链接河口文化、物产与生活美学,将民俗节日、热带水果等特色题材转化为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审美的创意产品。
在山地丘陵地,河口县的人们还在采用传统的人工采摘香蕉方式。张发攀设计了智能化香蕉采摘产品——针对香蕉产业采摘的特性,张发攀在产品设计中,给机器的末端执行器上安装深度相机,再通过大臂小臂配合采集香蕉,用锯片完成切割、夹持动作。“希望我的设计能够减少人力物力耗损,帮助河口更好地发展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张发攀说。
智能化香蕉采摘产品(6月12日摄)。
陈鑫华以爱国主义为题材,制作了居民互助、保家卫国和安居乐业3种类型的套尺文具。这些设计通过文具让中小学生在日常中接触红色故事,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对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毕业设计作品展示(6月12日摄)。
“我想创作出真正有用的设计,带动河口的发展,让瑶族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垌灵瑶契——基于河口瑶族民俗文化的棉花娃娃设计》作者付阳萍介绍,自己提取了瑶族特色,围绕盘王节、特色故事、婚嫁礼仪展开设计,打造了3个系列的作品。(完)